不管是淡水還是海水,對於水中生物的健康議題來說,最重要的當以水質為優先。在大自然的環境中,造物者巧妙的安排了許多的角色負責平衡生態,可是在小小的水族缸內,可就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了。
在水族界中,常常會聽到硝化環境的建立,什麼是硝化環境?其實簡單的說,就是能提供氮化合物循環的一套微生物生態環境。在空氣中,約有78%的體積是氮氣,它是生物細胞中蛋白質和核酸的基本成份,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它,但是大多數的生物卻又不能從空氣中直接利用它,往往需透過複雜的食物鏈關係才能吸收利用。我不是學生物的,複雜的理論我也說不上來,不過僅就小小的水族缸,我還是將資料整理過後,用一幅簡單的圖來表示水族缸內的氮循環,希望能幫助水族界的新手做好水質的控制。
一套水族缸內的氮循環可以用文字簡單的描述如下:
1.有機物產生氨(NH3):水族缸中的有機物包含了生物的排洩物、殘留的食物、生物屍體、枯萎的植物等。
2.氨(NH3)會被亞硝酸菌分解為亞硝酸鹽(NO2),這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,那麼亞硝酸菌是從哪裡來的呢?在自來水中本來就會有極少量的硝化細菌存在,從水族館購買回來的底砂上也會附著,只是可能為數不多,不足以完全擔任水族缸內的硝化作用,因此才會有所謂的養水階段,以培養更多的硝化細菌,當然,也可以購買濃縮的硝化菌液,直接倒入水族缸內,可省去2~6週的養水期。
3.亞硝酸鹽(NO2)再被硝酸菌分解為毒性較低的硝酸鹽(NO3),這是硝化作用的第二步,硝酸鹽對於魚類來說,雖然是有毒物質,但對於水草來說,又是必要的養份,但濃度又不能過高,濃度過低不利水草生長,濃度過高則會影響魚類健康及導致藻類叢生,因此,有些人會購買硝酸鹽試劑來嚴格控制,因為我有種植水草,所以個人的做法是以每週換水1/2的方式來稀釋即可,如果沒種植水草,那麼也可改成每二天換水 1/3~1/5的方式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